
我听说「哭墙」,也就是「第二圣殿」的西墙,是犹太人怀念故国繁盛时的地方。那么,看来是个诉说怀旧怀古之处,而非诉哀肠的地方。但或许人们在怀旧时也会流泪,而旁人又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在这里落泪,因此便将其称之为「哭墙」。
自那以后,「哭墙」一词便也可以借去用在他处。自有了网际网路以来,也出现了一些被人们称之为「赛博哭墙」的地方。就好比李文亮微博账号的评论区,就被一些人称为「中国大陆人的赛博哭墙」。然而如果考虑到「哭墙」本来是用来怀古而非诉哀肠的这一本来的「用法」,则似乎李文亮的微博评论区又不是很合适了。
比较巧的是,我还真找到了中国大陆人在网路上「怀古」的哭墙,那便是 YouTube 上歌曲〈北京欢迎你〉的评论区。当然不只是〈北京欢迎你〉这一首曲子,但却以它最为集中、最为典型,最适合拿来做例子。